指南针终止29亿定增,“金融科技+券商”迎转型考验

《投资者网》吕子禾

近日,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(300803.SZ)公告显示,经董事会审议,公司决定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,撤回全部申请文件。这场原计划募集29.05亿元、全额注入子公司麦高证券的资本运作,最终以主动终止画上句号。

作为A股市场少有的“金融科技+证券牌照”结合体,指南针自2022年收购麦高证券(原网信证券)起,便被视作“复刻东方财富路径”的潜力标的。如今定增告吹,不仅关乎其证券业务的扩张节奏,更折射出资本市场环境、监管导向与企业战略的深层互动。 

从“输血”券商到战略转向

指南针启动定增的初衷,始终围绕着麦高证券的“重生”。

2022年4月,指南针斥资参与网信证券破产重整,拿下其100%股权时,这家老牌券商已深陷泥潭。2018至2021年麦高证券累计亏损超40亿元,2021年末净资产为-41.33亿元,业务资质与规模扩张均受资本不足制约。

为快速激活这一核心资产,公司在收购完成仅一个月后便推出定增预案,拟募集30亿元,分拆至财富管理、融资融券、投行(3亿元)证券投资、IT与风控及运营资金,意图构建“金融信息引流+证券服务变现”的闭环。

这场定增的推进过程,堪称资本市场“持久战”的典型。

2022年8月深交所受理申请后,很快就定增用途合理性、麦高证券重整进展等提出核心问询。

2023至2025年间,公司几度修改发行条款、延长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,以适配股价上涨与监管要求的变化。

2025年5月,股东大会仍以99.63%的高票支持延长决议有效期,彼时市场仍普遍认为定增大概率落地,却未料五个月后剧情反转。2025年11月6日,深交所正式下发终止审核文件,为这场三年半的资本运作画上句号。

定增命运的转折,本质是麦高证券经营状况的“逆袭”。

资料显示,麦高证券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。2024年,其净利润飙升至7091.11万元,同比增长1095.03%;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进一步达7036.24万元,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。

截至2025年9月末,其代理买卖证券款为89.94亿元,较上年度增长35.78%。业务规模与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,让原定“紧急输血”的定增计划,逐渐失去了必要性。 

终止背后

指南针对定增的“主动刹车”,并非临时决策,而是内外部环境变化下的综合判断。

从内部看,麦高证券已完成从“依赖输血”到“自主造血”的关键跨越。

三年间,指南针通过自有资金分阶段向麦高证券增资7亿元,使其注册资本增至14亿元,基本满足现阶段经纪、自营等核心业务的资本需求。

同时,麦高证券客户资金沉淀持续增加,代理买卖证券款的快速增长形成稳定流动性来源,自营业务投资收益也稳步提升,内生增长能力显著增强。

外部环境的变化,则为定增蒙上了两层阴影。

一是监管导向的收紧,2024年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意见,证监会修订证券公司监管规定,明确“精准募资”导向,大额融资需严格匹配主业、提升资金使用效率。三年前制定的29.05亿元定增方案,部分用途与麦高证券当前“经纪+自营”的核心重心已出现错配,面临更高审核门槛。

二是市场环境的制约,2022年定增预案推出时,指南针股价约30元/股,而截至2025年11月5日,股价已涨至136.03元/股,涨幅近400%。即便按定增规则“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8折”计算,发行底价仍对投资者吸引力不足,市场分析普遍认为“过高股价难以找到意向投资方”。

从战略层面看,终止定增是对资本结构的优化选择。

若29.05亿元定增实施,将导致指南针约30%的股权稀释,在当前估值高位背景下,这会显著摊薄现有股东权益。

相比之下,指南针已通过自筹资金、计划发行6亿元次级债等方式补充麦高证券资金,既能满足阶段性需求,又能降低融资成本与时间成本。正如公告所言,未来将“合理运用多种资本市场工具”,显露出转向更灵活融资策略的意图。 

短期阵痛下的长期重构

终止定增对指南针的影响,并非单一的“利好”或“利空”,而是呈现业务分化、短期承压与长期优化的复杂图景。

对麦高证券各业务线而言,差异尤为明显。

财富管理业务依托指南针平台的流量优势,仍保持高增长,2025年前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速印证了这一点,但缺乏定增资金支持,可能导致产品创新与投顾团队建设滞后,长期面临同质化竞争。

融资融券业务受冲击最直接,原定启动资金缺口短期内难以填补,尽管已获业务资格,但规模扩张受限,2025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7083.72万元,增速低于经纪业务。

IT与合规风控的5亿元投入落空,则可能成为长期瓶颈,在金融科技加速渗透证券业的背景下,系统升级滞后或影响客户体验与风险防控能力。

从公司整体财务看,短期压力有限。

2025年前三季度,指南针实现营业总收入14.02亿元,同比增长80.54%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.16亿元,同比增长205.48%,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.99亿元,充足现金流可部分缓解麦高证券的资金需求。

同时,终止定增避免了股权稀释,基本每股收益、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核心指标保持稳定,有利于维护估值水平。

指南针这一案例,也为证券行业的发展逻辑与再融资实践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。

一是“金融科技+券商”模式的重心,正从“资本驱动”转向“效率驱动”。麦高证券的成功,证明流量导流、技术赋能等轻资产方式,能有效推动中小券商复苏,而非依赖大额融资。

二是券商再融资需更具“动态适配性”,监管对募资用途的精准性要求不断提高,上市公司需根据业务实际调整融资计划,避免资金闲置或错配。

未来,指南针的核心任务是在资本约束下实现麦高证券的可持续发展。

短期来看,其可能通过利润留存、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,优先保障经纪业务扩张与风控投入;中期则将进一步强化“金融信息+证券+基金”的“一体两翼”战略;长期若市场环境改善、股价回调或业务有大额资本需求,不排除重启股权融资,但规模与用途将更贴合实际需求。

这场历时三年的定增终止,并非指南针证券业务的“终点”,而是战略调整的“转折点”。它既反映了企业对自身经营节奏的校准,也折射出资本市场“从规模到质量”的转型趋势。

对投资者而言,未来更需关注麦高证券的内生增长质量、业务协同效应,而非单纯的资本运作。对行业而言,这则案例或将成为“金融科技+券商”模式下,“按需募资、精准发展”的重要参考。(思维财经出品)■


https://finance.sina.com.cn/tech/roll/2025-11-17/doc-infxtefx5440726.shtml

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