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本富
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,韩国正加紧追赶中美的发展步伐。今年8月,韩国政府发布了作为未来五年经济发展蓝图的“新政府经济增长战略”,明确提出要使韩国成为“全球人工智能(AI)排名前三的国家”。在其指引下,韩国推出了“AI国家战略计划”,涵盖基础设施建设、国家AI计算中心等,并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前五的算力体系,实现国内AI技术自给率超过60%。
然而,要实现“全球AI前三”,韩国还有不少路要走。斯坦福大学的“全球AI活力工具”显示,在42个AI相关指标中,2024年韩国在36个国家中排名第7,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的AI准备度指数中仅位列第15。对比中韩,截至2024年9月,Tortoise全球人工智能指数中,韩国约为27,而中国为54,高出韩国近一倍,这还是在DeepSeek等中国新模型发布之前的数据。
韩国要成为全球AI强国,主要面临两大矛盾:其一,技术、数据自主可控的“主权AI”与融入全球生态的开放竞争之间的矛盾。韩国语言学家发现,直接用英文训练的AI模型在处理韩语时,往往难以准确传递表达中的微妙情感。这也是以英语为中心的通用模型,会导致本土语言与文化被系统性边缘化的通病。这使得开发深度理解本土文化的大模型,已超越纯粹的技术范畴,成为关乎文化主权与数据安全的战略议题。然而,若完全封闭于自身技术体系,又将落后于全球AI的飞速迭代。
对此,韩国应采取“双轨战略”,一轨扎根本土,构建服务于自身文化与社会特性的主权AI能力;另一轨则要积极融入国际前沿基础模型的竞争,避免技术脱节。这亟须韩国政府、产业界与学术界形成合力,构建完整的自主AI生态。
其二,构建自主体系的理想与依赖中美技术体系的现实间的矛盾。研究表明,目前全球仅有中美两国具备AI全栈技术能力。韩国尽管有雄心构建自主技术体系,仍难以完全脱离中美技术体系的支持。因此,韩国需要摒弃“非此即彼”的站队思维,转向构建“中美技术桥接”战略。具体路径包括三个方面。
一是精准对接中国应用场景。针对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需求,如数字孪生半导体工厂、智能汽车车载AI,韩国可提供定制化高带宽内存解决方案。同时,通过技术授权与中国企业建立长期合作,规避直接竞争。
二是借鉴欧盟《数据治理法案》经验,建立跨境数据托管中心,为中美企业提供合规的数据标注与模型训练服务。例如,韩国医疗AI企业借助其积累的医学影像数据,可与中国医疗机构合作开发跨种族疾病预测模型,并同步满足不同国家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。
三是推动算力芯片兼容系统开发,实现本土大模型与英伟达CUDA、华为昇腾等生态兼容。例如,NAVER Cloud联合体开发的基础模型,既支持英伟达GPU加速,也通过GitHub等开源平台向中国开发者提供轻量化版本,有效降低中方技术迁移成本。
当然,美国对盟友采纳美国技术规范等要求,势必挤压韩国的技术自主空间。对此,韩国可采取技术对冲策略,加速本土AI芯片研发,降低对英伟达GPU的依赖;同时通过“芯片四方联盟”争取HBM出口豁免,换取更多自主权。还可以借助APEC、RCEP等框架作为缓冲,推动AI技术贸易自由化,建立中美韩三方技术磋商机制,避免直接对抗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中韩AI合作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。前段时间在庆州博物馆举行的双边会谈中,中韩两国领导人同意“深挖人工智能、生物制药、绿色产业、银发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潜力,推动经贸合作提质升级”。这一共识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中韩AI合作指明了方向,也为后续更具体的举措做足了铺垫。
未来,在中美之间构建“硬件—标准—生态”三维合作网络,成为技术桥接的关键枢纽,是韩国发展AI产业的最佳锚定点。如果能凭借HBM技术优势绑定双方核心需求、以算力基建撬动资源整合、借垂直场景实现价值落地,韩国有望成为全球AI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“技术桥接者”。这一路径既有助于维护技术独立性,又能规避地缘政治风险。
韩国能否成功,取决于其能否找准定位,走出一条合作创新的道路。其结果也将为其他国家开发主权AI提供可借鉴的样本。
(作者是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)
https://finance.sina.com.cn/jjxw/2025-11-15/doc-infxmzcz0772786.s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