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东南早报
(视觉中国)
■白水
每次家庭聚会,总要瞥一瞥父辈们的头顶,并非我有什么特殊癖好,实在是我们家这“地中海”基因雨露均沾。记得父亲四十多岁时,头顶的中央区域已被“秃”袭,发际线迅速往后脑勺跑。几个叔叔们,脑门上的那片区域也“秃”然失守,随着年岁增长,头发“秃”然清零。他们不觉得掉头发是大事,反而满不在乎地自嘲:“这叫聪明绝顶,不是想有就可以有的!”
本以为照着遗传学的规律,我过了不惑之年后,离天最近的头发也必然会“集体罢工”。可没想到,岁月竟然对我格外宽容,虽说添了些许白发,头发的浓度值依然不低,每次去理发,总是神经质地问理发师:“我这发量还可以吧?”直等人家郑重其事地说“不错”才肯罢休。反观我那胞弟,人到中年被“秃”击,“地中海”扩张得“秃”飞猛进,原本乌黑的阵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小,到后来,脑门上的那片“海洋”越来越辽阔,只剩下两鬓的头发孤单地坚守着。
作为医生经常值夜班,这跟职业特性脱不了干系。有回我去医院看他,正好赶上他在上夜班,只见他顶着那标志性的“地中海”,眼睛里布满血丝,一脸疲惫地跟我打招呼。我看着他那发丝愈发强悍地奔“秃”,心里不禁一叹:长夜连轴转,竟把他鬓边的黑发熬得节节退去。“秃”然醒悟的他苦笑着:“忙起来连喝水的空当都没有,更别提管发量了。”仔细想想,哪行的辛苦不都藏在细节里,医务人员的辛苦,连头发都替他们喊累。细想来,医者的辛劳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,那些隐于日常的损耗,才是他们守护生命的勋章。
如今走在大街上,“头顶见光”的身影早已“秃”出重围,尤其在写字楼扎堆的区域,不少年轻上班族的发缝悄然变宽,过早扛起“秃”像的困扰。这情景总让我想起以前,那时没有五花八门的洗护产品,人们洗头不过是用块肥皂,简单搓搓揉揉,清水里揉出简单的泡沫,冲洗干净便罢,头发却浓密得很,极少有如此多“秃”然的情况。再看现在,货架上的洗发水琳琅满目,防脱、生发的宣传语格外醒目,售价更是一路水涨船高。可即便精心挑选、高价购入,洗头时掌心依旧会攥出成团的发丝,那些看似有效的解决方案,始终赶不上头发脱落的速度。
有时候我忍不住思考,为什么现在被“秃”袭的人越来越多?是因为环境污染,还是因为人们生活压力太大、作息不规律?抑或是因为我们吃的食物、用的产品里含有太多不好的成分?这些问题,我没有答案,但看着身边越来越多“秃”起的人,希望将来科学家能找到解决“秃”出问题的办法,让大家都拥有一头浓密的头发,不再烦“秃”恼“秃”。
发量的多寡,本是世间细碎琐事,不必为日渐稀疏的纹路徒增焦虑,倒不如与这份自然的变化和解,坦然接受发间的留白。人生中该珍视的,从不是发丝的浓密,而是能让日子焕发光彩的康健体魄和自在心境,这些,远远胜过头顶的万千青丝。
发布于:北京
https://k.sina.cn/article_7517400647_1c0126e4705907rrd6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