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2-13日,“太湖世界文化论坛·钱塘对话”在浙江杭州举行,主题为“财富金融文化的互鉴与创新”。浙商银行原董事长陆建强在演讲中首先提到,以社会价值重塑金融逻辑,才能让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真正落地。

结合多年金融工作经验,他表示,无论是西方华尔街的金融体系,还是中国近几年的金融发展,总体上似乎都有些迷失方向。研究表明,西方华尔街金融已演变为与实体经济脱节,甚至成为控制经济和社会的手段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快速发展,但西方金融问题逐渐显现。
他举例说,比如“打猎思维”——好的企业获得过度服务,而困难企业无人问津;“下雨天收伞”现象频现;金融资本的无序扩张背后,折射出金融体系的迷失。这些问题近年来逐步暴露出来。
陆建强特别指出,金融创新领域往往存在“一批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。“我对P2P印象非常深刻,起初很多项目良好发展,但最终劣质项目占据了全部市场,‘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’,实属可惜。”
他还提到,2023年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,鲜明强调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金融的问题。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将金融的功能性放在第一位。金融作为国家的重要牌照,其政治性和人民性都体现在功能性上。
陆建强认为,当前我国面临两大核心问题:一是金融的定位;二是基于该定位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。他分享了自己在担任两个单位董事长时的经验,约百分之八九十的精力都用在盈利和规模扩张上,盈利性明显高于功能性。虽然希望帮助困难企业度过难关,但实际操作中很难盈利,这反映了“功能性优先”与“盈利优先”的矛盾。
他强调,我们不能仅从金融自身或经济角度来讨论金融,更应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,从社会价值出发,全面重塑金融逻辑。
因此,陆建强近年来经过深入思考,提出了一套新的考核办法,将金融三分法实施到底:50%权重交由党委政府及服务对象,考核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的效果;30%交由人民银行银监等专业机构,考核风险底线、不良贷款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等指标;20%交由股东,考核利润表现。
此外,他强调“善本金融”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新范式,必须深入一线才能真正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。经过实际探索,陆建强提出了善本金融的完整做法并进行了一些创新。
他提出的两个核心观点是:一是必须将金融的功能性置于首位,避免对优质企业过度服务而忽视困难企业;二是金融是社会效益的放大器,服务优质企业则社会效益放大,服务劣质企业则放大社会危害。“资本无序扩张表面看似是个别资本家的行为,但背后其实是金融机构价值观的迷失,一味追逐快速利润,与之共生,一起收割市场。”
https://finance.sina.com.cn/hy/hyjz/2025-11-13/doc-infxfthe4037803.s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