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德宇:再按西方经济学玩下去,美国制造业要输越南了

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德宇】

在经济运行中,是需求还是供给更重要?从理论上讲,这是一个“不是问题”的问题。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正确而废话般的答案:这两者都重要,需求出了问题我们关注需求,供给出了问题我们关注供给……

但在现实世界,你怎么知道现在的问题到底是出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?所以那些影响经济政策的道理,往往都会强调需求或供给某一边的重要性,认为只要解决了一边,另一边自然也没有问题。

对于当代经济学来说,你最常听到的“道理”就是,经济问题来自需求不够,我们需要刺激“需求”。而刺激需求的各种方式虽然多种多样,本质上讲不外乎就是多花钱、多发钱。以此类推,他们还创造了一个名词,叫做“温和通胀”:“适度的”通货膨胀不是一个问题,反而说明了市场上需求旺盛,是经济繁荣的体现。

这种道理再推到极致,就是什么“现代货币理论”之类的东西,大家随便发钱,只要需求带动经济,就永远不用担心还钱和通胀的问题。

当然,可能有人会说,当代经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证明,不是我用“发钱”能够简单概括的。这话没错,但仍然是正确的废话。因为没人真的去在乎经济学理论背后那些前提假设与证明推导,不管是政客还是官僚,不管是财经人士还是普通路人,大家想要的是那些简单明了的结论,并用这些结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或者为自己的立场辩护。

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,所谓“减税/减福利/减监管救一切”的经济学道理,也就是“供给学派”,之所以在美国70年代后期兴起,并不是因为这些理论在学术上多么严谨,而是因为这些理论给政客和选民带来的吸引力,以及共和党特别是里根政府的影响。

这样的发展历程同样适用于“供给学派”的对立面,也就是“需求学派”。虽然“需求学派”往往被认为起源自凯恩斯,但我敢肯定,凯恩斯如果知道后世的“需求学派”都在搞些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,一定会气得爬出棺材。

确实,凯恩斯主义,以及凯恩斯主义指导的“罗斯福新政”,往往被视为解决20世纪美国“大萧条”经济危机的关键,凯恩斯提出靠烧钱来提振经济的主张也往往被后世所引用并沿用,但实际情况比流传的简单叙事更复杂。

当然,关于大萧条的起因和解决,不同流派有不同看法,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凯恩斯和罗斯福的正面作用,但我在这里暂且采用最主流的看法——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是帮助美国走出大萧条的关键。

而凯恩斯在经济危机中最著名的主张,可能就是1936年《通论》中的这一段话:

(原文引用具体段落,建议根据授权和版权规定添加此处)

这段富有画面感和幽默感的话,流传度远比凯恩斯本人著作要强得多,而且其中蕴含的道理可能也比绝大多数后世经济学家要深刻。

但是,凯恩斯当然不是什么都对的,就跟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一样。而且即便是凯恩斯,他所说这些话实际上是有前提、有细节的,是要放在他整套经济学体系之下的。而后世很多所谓关注需求的经济学“理论”,或者只能称为言论,甚至扭曲了凯恩斯当年的分析。

比如,凯恩斯从来不主张靠消费解决经济衰退,他认为消费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远不如投资,特别是政府投资尤为关键。在社会资金短缺时,凯恩斯甚至主张搞强制储蓄。凯恩斯也不赞成大放水,因为滥发纸币造成的通货膨胀,会严重干扰社会财富分配,危害社会安全。

凯恩斯在1919年《和约的经济后果》中,也有著名论述:

(原文引用具体段落,建议根据授权和版权规定添加此处)

讽刺的是,尽管凯恩斯本人非常警惕通货膨胀,但美国“凯恩斯主义者”在70年代“滞胀”后逐渐失势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是他们无脑支持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,导致通胀高企引发民怨。实际上,去年民主党政府经济上的失败,也主要源于通胀。通胀给民众带来的痛苦,往往大于失业,因为失业只影响部分人,通胀则恶化所有人特别是底层民众的生活。

后世“凯恩斯主义者”沦落至此,也是因为凯恩斯思想流传及应用过程中的“去精取粗”。毕竟,决定经济政策的政客和给政客投票的选民,永远要的是简单可做营销的结论,而非复杂的思考过程。

所以凯恩斯主义在大萧条后的兴起,也带有一定营销成分。其实罗斯福新政绝大部分政策,并非直接启发自凯恩斯,而是美国学者和官员结合自身经济实践总结的。凯恩斯学说与其说指导新政,不如说是对新政的总结和辩护,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基础。

但某种理念横空出世拯救世界的故事总吸引人,于是凯恩斯被包装成明星,思想简化为“花钱救一切”的教条。该教条流传后被水平远不如凯恩斯的学者传播,被水平远不如罗斯福的政客使用,导致一系列问题。

1970年代美国经历滞胀,既有外部石油冲击,也有美国生产力停滞,更有政府错误理念导致的经济政策混乱。

滞胀久未解决,催生反对“凯恩斯主义”的学者和政客崛起。他们打着“供给学派”旗号,反对凯恩斯主义所谓“需求学派”,最终取得主导地位。正如我早前文章所写,“供给学派”也被营销成“减税救一切”的简单教条,构成长期主导世界经济政策的“新自由主义”部分。

然而,无论“供给学派”还是“需求学派”,只要被当作教条实践,便与真实世界的供给和需求无关。例如美国当前经济仍面临“滞胀”前景,根因正是70年代滞胀未被真正根治。

通过里根政府紧缩政策及石油危机消退,80年代美国通胀得以改善。伴随国防支出和高科技崛起,美国经济亦增长,因此“里根经济学”至今被共和党人怀念,特朗普亦频模仿,好像模仿就能获得同样成功。

但里根经济政策也恶化美国需求和供给基本面:一是减税减福利扩大贫富差距;二是过于关注国防和高科技,致制造业进一步衰落。

当时这些问题被经济复苏和冷战胜利暂时掩盖,但因果关系明显。美国经济依靠少数金融和高科技产业取得表面繁荣,但缺乏广泛就业,与普通民众关联不大。实际工资几十年停滞,处衰败社区的白人工人看不到希望,特朗普的MAGA口号因此有致命吸引力。

当然,特朗普所谓经济学不过是对前人拙劣模仿。若靠一纸关税令就能复兴制造业,美国早几代人便该成功,不必等特朗普上台。

虽然美主流经济学家嘲笑特朗普政策,但正如前述,美国经济至今困境与他们的庸俗息息相关。其庸俗也与政客、民众的需求密不可分。

这种庸俗明显丧失实事求是能力,不关心真实世界运转规律。他们如许愿般相信顺从某教条便能理所当然获得想要结果。无论是相信花钱即带繁荣,还是减税即增产,或加关税即复兴制造业……

因此我说后世经济学家甚至远不如凯恩斯。无论你怎么评价他,凯恩斯至少意识到世界复杂,至少关注让真实经济运转。

对于美国大萧条,凯恩斯建议通过政府投资恢复社会需求,因为美国经济基本面健康,不缺生产力。而对一战后欧洲经济,凯恩斯建议围绕恢复生产能力展开。

在《和约的经济后果》中,凯恩斯花大量篇幅讨论欧洲粮食、煤炭、交通、航运,及经济政治基础如何保障民众温饱和社会安定。这类分析,当代经济学多懒得涉及,因为他们假设一切商品是树上长的,钱扔进去便自动刷新商品,钱与商品的来源被视为既定事实。

这种状况非经济学常态,也非世界运转常态。20世纪初欧洲人曾将商品当作树上长的,把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视为理所当然。不久后,他们迎来了五十万马克的面包和法西斯主义兴起。

历史上,解决美国大萧条比欧洲一战后经济问题更容易。过剩生产能力总能找到解决办法,生产能力短缺则无中生有无法实现,未被满足的需求将在经济和政治上引发恶性循环。

战后美国和近几十年部分中国人,生活在物质丰富时代,因此对物质供给及其基础关注不足,只聚焦表面金钱流动和发钱方向。这种思维只会远离真实经济。

举个熟悉例子:中国男足水平难提,是因“需求”不够、多花钱不足吗?中国男足在资金和资源上确实落后于老牌强国,但这无法解释为何连越南都输。

多年下来大家清楚,给国足花再多钱无法靠需求驱动自动组出先进球队,除非整体买下别国球队宣布为中国队。只想着砸钱和引进外援,无法让中国足球重返辉煌。唯有从根源开始,花时间耐心建设青训体系和足球文化,才能“生产”出足够强的球员和教练。

当然,足球只是世界一小部分,国足持续颓废大众仍旧生活良好,阿根廷夺冠也不会让我更想转生到阿根廷。但同理,也适用于保障民众就业和生活所需的制造业。

美国曾是世界工厂,因历史积累基础——从移民劳动力引进、资源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。美国曾花长时间为制造业提供基础,而非像特朗普反复声称十九世纪末麦金莱加征高关税后,美国工厂便能无中生有自动刷新。

反之,中国制造业得以取代美国地位,也是因长时间努力,建立了支撑世界工厂的教育体系、基础设施与政治保障。这样的要素不会因美国征关税而消失。

美国制造业衰落,源于政客和学者忽视基础,忽视工人如何培养、工厂如何建设、商品如何生产。讽刺的是,衰落加速始于里根时期“供给学派”政策。他们以减税减福利未真正增供给,反促经济依赖廉价外包和进口,削弱劳工阶层,导致公立教育和基础设施衰退,为美国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埋下隐患。

如今美国人开始意识制造业重要性时,已将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损毁七七八八。这些基础虽可重建,但需大量时间精力,而美国人不愿为此付出。正如我一再说,只有简单粗暴的庸俗理论,如“关税救一切”或“反移民救一切”,才能赢得政客营销和民众支持。

你会见证政客和学者徒劳做表面功夫,征些关税、减些税、加些刺激、招些外资,却没人真正关心能让工厂开动的根本因素。于是出现特朗普政府一边号召韩国建厂,一边驱逐帮助建厂的韩国技术人员的荒诞场面。

你指望特朗普或其他美国政客能搞制造业复兴,如同指望中国男足夺世界杯,最终只能迎来这样的总结:

“你说美国政府,美国政府一届一届换了多少总统了,改过吗?换汤不换药啊!人家马斯克也有理由说,我在哪里建超级工厂,我在上海建厂,你这地方是什么啊,你叫我再多建厂。美国制造业现在什么水平?就那么几个厂,几十年前设施还在用,能有竞争力吗?没竞争力知道吗?再下去要输越南了……”

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,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平台观点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,每日阅读趣味文章。

https://finance.sina.com.cn/roll/2025-11-08/doc-infwsiqx3775093.shtml

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