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岁的孩子,在中国连个专属的食品安全标准都没有吗?
你可能对此感到吃惊,但这却是事实……
货架前,年轻妈妈小苏举着一包“儿童专属”饼干,对着手机放大镜逐字研究配料表。旁边的老人拿起印着小猪佩奇的零食包装,刚想放进购物车,又被她拦了下来。
这画面,正是三千亿儿童食品市场的日常困局。
“苦练看配料表有什么用?”小苏把手机揣回口袋,语气里满是无奈,“钠含量写着130毫克,我怎么知道这对三岁孩子算多还是少?添加剂表上七八种化学名词,哪些真的适合儿童?”
最后她给自己定了个最简单粗暴的规矩——配料表超过一行的,一律不买。
这种无奈背后,藏着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:中国3岁以上儿童食品,根本没有专属国家标准。
一、千亿市场里的“标准孤岛”
2024年,中国儿童食品市场规模达到2140亿元,预计2027年突破3000亿。婴幼儿辅食单项就有559.1亿的盘子。这么大的蛋糕,监管体系却像断了线的风筝。
0到36个月的婴幼儿,有GB10765、GB10769这些强制性国标护航。配方奶粉、米粉、肉泥,每一克添加量都有严格限制,企业稍有越界就可能面临召回。
可3岁一过,就直接参照成人标准了。
这意味着一个3岁孩子和一个30岁成人,在食品安全法眼里是一样的。
肝脏解毒能力差三倍?肾脏代谢负担重五倍?生长发育的特殊营养需求?统统不在考虑范围。
市面上那些标着“儿童酱油”“儿童面条”“儿童零食”的产品,执行的全是成年人标准。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、GB2762污染物限量——这套规则是按照7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风险评估出来的,跟二十几公斤的孩子有啥关系?
某辅食企业从业者老张对此深有体会。他们公司产品线从婴幼儿辅食延伸到儿童食品时,研发团队开了三次会都拿不出方案。
“一岁以下我们能做到零添加游离糖,一岁以上也严控用量。”老张点了根烟,“但儿童食品该加多少?没人说得清。加少了口感差卖不动,加多了又怕被说不健康,监管部门也没给明确界限。”
摸着石头过河——这五个字,是整个行业的真实写照。
企业不知道标准在哪,家长看不懂配料表,监管部门拿着成人标准执法。结果就是市场上“伪儿童食品”横行,卡通包装下藏着高钠高糖,价格却比普通食品贵三成。
小朱家的老人上周又买错了。“看着包装上印着小黄人,以为肯定是儿童专用。”小朱翻开配料表一看,钠含量比成人版还高,“老人眼神不好,配料表字又小,专业术语更是看不懂。这怎么选?”
二、俄罗斯的“铁腕标准”
把目光投向国外,会发现中国不是第一个遇到这问题的国家,但确实是动作最慢的大国之一。
俄罗斯的做法简单粗暴——立法先行,强制执行。
2013年,俄罗斯推出《儿童食品技术规程》,这部法规在整个欧亚经济联盟内强制实施。规定细到什么程度?
- 原料严禁转基因和辐照处理
- 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比普通食品严格5到10倍
- 合成添加剂用负面清单管理,阿斯巴甜、色素、防腐剂基本全禁
- 糖盐添加量有明确上限
- 标签必须标注“儿童食品”字样和适用年龄
这套“高压严管”效果立竿见影。市场上打着儿童旗号卖成人食品的现象几乎绝迹,家长买东西看到认证标志就敢放心拿。
俄罗斯的逻辑很清楚:儿童健康不能靠企业自觉,必须用法律画红线。
三、韩国的“堵疏并举”
韩国选了另一条路——既要堵,也要疏。
2009年《儿童饮食生活安全管理特别法》出台,一手抓限制,一手抓引导。
“堵”的手段够狠。
高热量低营养食品不能在黄金时段打广告,不许用卡通形象促销,学校周边200米设立“零食禁区”。这几招下来,那些专门收割儿童钱包的垃圾食品失去了最重要的营销阵地。
“疏”的办法更巧妙。
韩国推出“儿童偏好食品”绿色笑脸认证,达标产品能在包装上印认证标识。同时配合“红绿灯”营养标签——红灯代表高糖高盐高脂,黄灯代表中等,绿灯代表健康。
这套组合拳效果显著。家长不用研究配料表,看颜色就知道该买哪个。企业也有动力改良配方去拿绿灯认证,因为消费者用脚投票,绿灯产品销量能涨30%以上。
韩国的经验证明,儿童食品监管不是管死企业,而是给好企业竞争优势。
四、中国的“双轮驱动”怎么转?
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高海伟提出一个方案——借鉴俄罗斯的硬标准,学习韩国的软引导,双轮驱动。
硬的那一轮,要立规矩。
尽快建立《儿童食品通用要求》行业标准,核心是三件事:
- 建立添加剂负面清单,明确哪些能用哪些禁用
- 设定糖钠脂肪的营养限量值,按年龄段分级管理
- 制定标签强制标注规范,让家长看得懂
这套标准一旦落地,市场监管就能从“凭感觉”变成“凭标准”,从事后被动查处变成事前主动引导。执法人员拿着尺子量,企业照着标准做,家长对着认证买,整个链条才能理顺。
软的那一轮,要做引导。
参考韩国模式,建立“中国儿童健康食品”自愿性认证标识。达标企业能贴认证标,消费者优先选择,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机制。
同时研究对不健康儿童食品的广告和校园周边销售采取限制措施。不是一刀切禁止,而是让它们失去最核心的营销渠道。
行业标准是市场监督的根本依据。没有标准,监管就是空中楼阁,企业摸着石头过河,家长只能凭运气选产品。
五、三千亿赛道的“标准之争”
回到文章开头那个场景。
小苏还在货架前纠结,配料表看了五分钟还是拿不定主意。旁边的老人已经放弃思考,直接选了包装最可爱的那款。
这画面会持续多久?
数据显示,儿童食品市场正以每年15%的速度增长。资本涌入,品牌扎堆,新品层出不穷。可标准缺失这个核心矛盾不解决,市场规模再大也只是虚火。
企业需要标准指引研发方向,消费者需要标准辨别产品优劣,监管部门需要标准执法依据。三千亿的赛道,必须有规则才能良性竞争。
俄罗斯用十年时间建立起铁腕标准体系,韩国用堵疏结合重塑市场生态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儿童食品消费市场,不能再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来搪塞。
孩子的健康等不起,市场的混乱也拖不得。
这个问题,该有答案了。
发布于:上海
https://k.sina.cn/article_6143266895_16e2ad04f00101m2ym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