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剧艺术家刘长瑜:从结婚到丈夫去世仅4个月,83岁获终身成就奖

1942年,周长瑜(刘长瑜原名)诞生于北平的显赫世家。父亲周大文身为北平市长,与张学良结为盟兄弟,更是资深京剧票友,与荀慧生交情深厚。童年的她是众星捧月的小公主,家里厨师、保姆、司机俱全,却唯独对父亲哼唱的荀派唱腔情有独钟。这份痴迷,为她日后的艺术人生埋下伏笔。

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。1945年,父亲被囚,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艰难求生,昔日千金沦为帮工的女儿。但母亲的坚韧影响了刘长瑜,1951年,不满10岁的她考入中国戏曲学校,从此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。八年苦读中,她得荀慧生亲授,兼修青衣、花旦、刀马旦,练就扎实功底。1959年毕业留校,正式开启演艺生涯。

戏校里的朦胧情愫,在毕业后修成正果。1964年5月,21岁的刘长瑜与青梅竹马的同门师兄成婚,婚房是单位协调的合住单元房,简陋却盛满憧憬。谁料婚后不久,丈夫持续低烧胸痛,确诊时已是肺癌晚期——那个年代的绝症诊断,如晴天霹雳击碎了新婚的甜蜜。

“对不起,拖累了你。”丈夫的愧疚之言,让刘长瑜痛彻心扉,却仍强撑着陪伴最后时光。1964年9月,结婚仅四个月,她便成了寡妇。更令人心寒的是,“克夫”的流言四起,合住的单元房隔音不佳,她只能在深夜咬着被角压抑抽泣。22岁的她,将丧夫之痛深埋心底,把所有精力倾注于戏台,“只有在台上,才能暂时忘记伤痛”。

1963年,中国京剧院排演《红灯记》,刘长瑜最初是“李铁梅”的B角。1964年,A角杜近芳临时出国,她临危受命,以青春灵动的演绎征服观众。梳着乌黑大辫、系着红头绳的李铁梅,既有少女的纯真,又有革命者的刚毅,尤其是那双明亮的眸子,将“我家的表叔数不清”唱进了亿万人的记忆,剧照印满火柴盒,成为时代符号。

特殊年代里,她因父亲的历史问题被打成“黑线人物”,遭同事排挤,两次晕倒在舞台。幸得周总理力保:“她与家庭划清界限,是党的文艺工作者”,才得以继续站在台上。此后数十年,她塑造了《红楼二尤》中刚烈的尤三姐、《春草闯堂》中机智的春草、《卖水》中活泼的梅英等经典形象,在荀派基础上形成清新洒脱的独特风格,成为花旦行当的标杆人物。

1968年,武生演员白继云的出现,照亮了刘长瑜灰暗的生活。这位出身京剧世家的青年,不顾流言,用三年攒下的粮票换得红纱巾求婚,婚后主动承担家务,在《红灯记》拍摄期间每日往返片场送胖大海润喉。1973年,31岁的刘长瑜生下儿子,一家挤在合住单元房,母亲帮忙照顾外孙只能早来晚走,住房困扰竟持续数十年。

生活的窘迫从未影响她对艺术的执着。作为国家一级演员、中国京剧院副院长,她不仅坚守舞台,更倾心育人。耿巧云、吕慧敏、张佳春等数代京剧人才,均受其悉心教导。年过八旬的她,仍活跃在排练场“下场指导”,叮嘱青年演员:“既要夯实技艺,更要涵养文化底蕴,做德艺双馨的表演者”。2023年重阳节,长安大戏院的最后一次公开登台,她唱响《红灯记》选段,台下三代观众起立致敬,成为艺术界的动人一幕。

2025年8月,83岁的刘长瑜荣获“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(戏剧)”。这份表彰75岁以上德艺双馨艺术家的最高荣誉,是对她70余年艺术生涯的最佳注解。此刻的她,仍坚持线上授课,摔倒后先问学生“看清动作没有”,用行动诠释着“灯火不灭,精神不灭”的信念。

从豪门千金到落魄孤女,从四个月新娘到桃李满天下,从流言蜚语到终身成就,刘长瑜的人生如同一出跌宕起伏的京剧。她将个人的苦难,化作艺术的养分;用毕生的坚守,让京剧之美跨越时代。如今,青丝熬成白发,粉墨依旧映初心,这位“永远的李铁梅”,早已把自己活成了京剧艺术的活化石,在岁月长河中绽放不朽荣光。

发布于:湖北

https://k.sina.cn/article_1420555367_54abf46700101ft7c.html

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