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往多由单位代发的生育津贴,目前已有25个省份实现了直接发放至个人。
面对年轻人“不想生”“不敢生”“不能生”的生育忧虑,一系列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医保政策正在持续发力。数据显示,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已超2.6万元,且无须提供结婚证即可申领。
生育保险是我国社保险种之一,保障待遇主要包括两类:一是生育医疗费用待遇,参保女职工可按规定报销生育相关的医疗费用;二是生育津贴,即在分娩后休产假期间获得的基本经济收入。
生育津贴也称为“产假工资”,这笔资金既非由男女双方单位发放,而是由生育保险支付。长期以来,生育津贴的发放流程是职场妈妈们关注的焦点。以往多由单位代发,存在拖延甚至截留的风险。如今,这一状况正得到根本改变。国家医保局积极推进生育津贴“直付个人”模式,使“产假工资”直接进入女职工账户,保障发放及时透明。
截至今年11月1日,随着江苏、辽宁两省正式加入,全国已有包括河北、上海、浙江、四川、陕西等在内的25个省份(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)实现了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。尚未完全实现的省份主要有北京、天津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和新疆。目前,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的统筹区占比近九成。
这一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家庭育儿的经济压力,更从源头上杜绝了用人单位违规操作的可能性,减轻了女性就业的后顾之忧。
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,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.53亿人,2024年全国参保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超2.6万元。
与此同时,国家医保局同步推进生育保险申领流程简化。绝大多数地区申领生育津贴已不再需要提供结婚证、生育服务证等材料。
今年5月,国家医保局网站发布的《你想知道的生育保险政策都在这里》政策问答明确指出,按照《全国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(2023年版)》,绝大多数地区申领生育津贴只需提供身份证(或社会保障卡或医保电子凭证)和诊断证明(门诊)/出院记录(住院)。部分地区还需提供所在单位的银行账户信息和个人账户信息,均无需提供结婚证、生育服务证等其他非必要材料。

在技术赋能下,一些地区的妈妈们甚至体验到了“无感申领”的便捷。浙江省依托“智慧医保”系统,生育津贴发放实现全流程自动化。生育服务卡登记信息和住院记录通过部门数据共享实时核验,院端自动发起申请,审核通过后直接发放,真正实现“群众零跑腿”。
近年来,国家医保局加快建立全周期的生育保障体系,助力实现“怀得上、孕得优、生得安、育得好”。
除了生育津贴直发个人外,我国还全面提升住院分娩医疗费用保障水平,积极推动政策范围内生育医疗费用全额保障。吉林、江苏、山东等7个省份已率先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。
2023年以来,国家医保局及时调整辅助生殖项目医保准入政策,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,指导各省持续加大工作力度,逐步将适宜的辅助生殖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报销。截至10月底,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,已惠及超100万人次。
尽管在经济减负和医疗服务保障上取得了显著进展,但破解“不想生”“不敢生”“不能生”的难题依然任重道远。
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金牛对第一财经表示,未来生育政策还需进一步走近适婚适育人群,倾听年轻人的意见和需求。同时,在降低养育和教育成本方面,应增强多部门政策协同,形成合力,切实减轻家庭负担。
https://finance.sina.com.cn/roll/2025-11-17/doc-infxsian5228938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