怀孕超35周孕妇拒下飞机引争议,这真不能说“不出声就没事”

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

11月10日,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,一位孕妇登机后告知空乘人员自己怀孕超过35周,要求被照顾,结果却被劝离下飞机。11日上午,该趟航班的乘客告诉极目新闻记者,孕妇因拒绝下飞机,与空乘人员发生争执,最终警方介入后该孕妇才离开飞机,因此航班延误超过一个小时。(据11月11日极目新闻)

据该航班乘客张先生(化姓)称,该名孕妇告诉空乘人员自己孕周超过35周,要求特殊照顾,并表示“要是出了什么事得负责任”。这一言论和行为引发网络热议。有网友认为,孕妇如果预知自己存在危险,不应登机,不应用未出生宝宝的安危威胁航空公司,这样做不妥;也有网友表示,如果孕妇不提出特殊照顾,可能就能顺利飞行,反而是非要特殊要求,才导致麻烦。

必须强调的是,航空运输有其严格的运行规范,尤其对孕妇等特殊旅客有明确要求。西藏航空规定:怀孕满35周及以上的孕妇、产后不足7天的产妇,为安全考虑不提供运输服务。这一规定并非“冷血”,而是基于飞行安全和旅客健康所设的保护措施。飞机起降时的气压变化、颠簸风险、紧急医疗救援难度等,可能对孕晚期孕妇和胎儿构成威胁。生命安全第一,航空公司谨慎考量无可厚非。

该孕妇明知自身特殊状况,却坚持突破规则登机并要求“特殊照顾”,甚至以“出事要负责”施压,实际上是将个人健康风险转嫁给航空公司与其他乘客。试想,若航空公司妥协允许登机,飞行途中突发意外,机组如何承担医疗责任?其他乘客的时间和行程又该如何补偿?每个成年人都是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应自主评估风险、尊重规则,选择适合的行为方式,而非将责任寄望于“特殊照顾”。

至于部分网友所说的“不声张就没事”,这种侥幸心理也不可取。有句老话说,每条看似苛刻的规则背后,都有深刻教训。隐瞒情况或许能暂时“过关”,但一旦高空发生意外,后果或难以承受。公共安全规则的制定,是为了用明确边界守护大多数人的权益。如果人人绕开规则,公共秩序将陷入混乱。真正的自我保护,是敬畏安全、尊重规则,而不是依赖“捷径”达到目的。

此次事件中,机组人员坚持原则、警方介入调解,体现了对规则刚性的维护。其他乘客耐心等待,也体现了对公共秩序的尊重。公共服务要有温度,但也有尺度,能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,却无法为所有风险兜底。我们每个人既是服务享有者,也是秩序维护者。孕妇可选择更安全的出行方式,航空公司可进一步优化规则解释与沟通,其他乘客也应多一份理解与包容。唯有如此,公共空间方能既井然有序又暖意融融。

(来源:极目新闻)

https://k.sina.cn/article_1720962692_6693ce8402002y7ie.html

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