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已有20家明星Biotech倒下,谁会是下一个?

谁才是压垮这批Biotech的最后一根稻草?

图1. 今年已倒闭的20家Biotech(数据来源:Fierce Biotech,动脉网制图)

尽管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,但这批Biotech的含金量依旧非常高。比如全球首家专注铁死亡药物研发的Kojin Therapeutics,它曾被美国化学会评为“2021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十家初创公司”;另外还有Lyndra Therapeutics,分拆自MIT Robert Langer教授团队,融资已达E轮,临床开展至III期;还有由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于2020年联合创立的Hookipa Pharma,曾与吉利德、罗氏等大药企多次合作。

虽然生物制药行业本就是九死一生,但当昔日星光熠熠的Biotech逐一被市场出清,仍让从业者心头一紧。我们不禁要问: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?谁才是压垮这些Biotech的最后一根稻草?更重要的是,透过这些“失败案例”,生物医药行业揭示了怎样的生产法则与发展逻辑?这值得每一位医药人警醒与反思!

破产清算 or 强制下线,原因为何?

尽管这20家Biotech最终结局相同,但退场方式有所不同,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。

主动退场:多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,选择破产清算及时止损。以专注于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的Vincerx Pharma为例,截至2025年2月,其银行账户仅有390万美元,撑不到第二季度,2025年4月正式开启结业清算程序。Seelos Therapeutics亦因负债高达约2873万美元,无法偿还到期债务,被迫申请技术性破产以避免损失扩大。

被动退场:分为针对上市公司股价跌破1美元被强制退市,如Viracta Therapeutics因未达到纳斯达克最低股价限制被摘牌;另一种是股东基于战略调整强制关闭,譬如Third Harmonic Bio在投资者施压下关闭业务,并将现金归还股东。
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Biotech最终被放弃?针对今年倒下的20家Biotech,动脉网总结出三大原因:

  1. 管线质量薄弱:包括临床数据不佳、研发进展缓慢、商业化路径模糊和市场落地难度大。举例Oncternal Therapeutics,拥有Zilovertamab(ROR1人源化单抗)、ROR1 CAR-T ONCT-808和双作用雄激素受体抑制剂ONCT-534三条成熟管线,但一年内三条管线全部被砍。

这些管线中,Zilovertamab虽已进入Ⅲ期临床,但因市场竞争激烈被放弃。ONCT-808因临床1起死亡案例宣告停止开发;ONCT-534在多中心I期临床中未见明显疗效且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,最终于2024年9月终止研发。三大核心项目相继失败,导致公司股价暴跌,于2025年3月自愿从纳斯达克退市。

  1. “疯狂科学”:部分Biotech勇于挑战医学前沿,但研发难度大、市场不确定性高,资金耗尽后梦想破灭。以开发长效口服制剂的Lyndra Therapeutics为例,其精神分裂症药物LYN-005在Ⅲ期临床表现稳定,但因融资失败停步。

MIT药物递送研究所主任Robert Langer指出,Lyndra技术应用过早,目前行业更倾向先解决分子本身问题。这种“太早创新”使得技术在现阶段难获足够认可,但对未来研究意义重大。此外,人才配置方面,Kojin Therapeutics初期由科学家主导,缺少药物开发全链条实战人才,导致优先追求科学突破而忽视临床商业需求、融资节奏和现金流管理。后期虽补聘前ARIAD Pharmaceuticals创始人Harvey Berger担任CEO,但为时已晚。

  1. 医药行业投资逻辑变迁:投资者不再沉迷宏大叙事,更关注确定性结果,这使高风险且落地难度大的Biotech融资受限。典型代表是HC Bioscience,曾获武田和大药厂青睐,2024年5月公布临床前数据准备申报临床,半年后却彻底停摆,主要因囊性纤维化项目面临跨物种和脱靶难题,技术复杂性和资本消耗高,不符合当前投资逻辑。

某美元基金负责人评价:“当前市场对Biotech概念验证的包容度降低,技术验证失败即意味着破产倒闭。HC Bioscience的复杂技术导致概念验证难以成功,未来Biotech立项可能更注重技术可行性。”

裁员、砍管线、被并购,Biotech如何“断臂求生”?

调研显示,超过95%的Biotech设法延长生存周期2-3年。这意味着它们拼命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,争取在现金流枯竭前突破生存瓶颈。

具体救命稻草包括:

第一步:裁员。如Carisma Therapeutics经过一年持续裁员,最后仅剩6人,官网表明这批人是评估战略选项及有序退出所必需。Viracta Therapeutics则在2024年关键临床失败后,先后裁员23%与42%。

图2. 2022-2025年美国生物制药行业一季度裁员情况(图源:Fierce Biotech)

第二步:砍管线。以ADC Therapeutics为例,基于PBD二聚体毒性弹头技术开发了丰富管线,涉及CD19、CD25、CD22等靶点,但到2025年5月仅剩CD19一条产品线,是公司唯一商业化产品。为延长现金跑道,ADC Therapeutics砍掉多条管线。

裁线原因一方面是管线质量不佳,如临床数据或市场竞争力不足;另一方面是资金紧张,只有聚焦最具潜力管线才有突破可能。Viracta Therapeutics即砍掉几乎所有管线,押注Nana-val一款产品。

第三步:积极寻求外部合作,包括商务开发(BD)与收并购。Vincerx Pharma为达成反向并购协议,对内裁员重组并更换管理层,但合作未果。随后与QumulusAI达成非约束性合并协议,但不到一个月即终止,紧接着启动结业清算。

几乎所有倒闭的20家Biotech均有大药企合作经历,多因管线竞争力和财务状况不佳,合作易被终止,意味着“死刑”来临。NextRNA Therapeutics因未达拜耳合作关键里程碑,资金未到位,最终失败。

整体来看,从裁员、砍管线到卖“子”求生是一个渐进过程。Biotech试图通过收缩延长生存时间,但多为亡羊补牢,少数公司能逆袭,大部分终会随风口退去,沉寂离场。毕竟一艘千疮百孔的船,再努力也难逃沉没命运。

热闹背后,中国Biotech应该居安思危

2025年第二季度,美国生物制药IPO数量降至零,2016年以来首次反映市场严峻。相比之下,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依托BD爆发和港股回暖,展现强劲增长势头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创新药License-out交易达618亿美元,同比增长近77%,占全球同期39%。

然而热闹背后危机犹存:

一是过度依赖BD。部分管线单一的Biotech一旦合作终止,将面临核心产品开发中断、融资困难、估值下降、团队动荡等问题。

图3. 国内生物制药领域2023年年中到期的各研发阶段里程碑事件达成情况(图源:研发客)

根据SRS ACQUIOM统计,2023年中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22%,且随着研发阶段推进,达成率逐渐降低。经过两年BD热潮后,国产Biotech里程碑达成率或持续走低,未来可能引发合作终止、资金链断裂、估值崩溃及行业洗牌,造成致命打击。

二是商业化难题。绝大多数医药企业处于亏损状态,原因在于研发投入与市场收入严重失衡,或尚未具备自我输血能力,完全依赖外部融资。在更加重视稳定现金流和确定性的环境中,这批Biotech极易陷入“越创新越亏”的恶性循环,终被市场淘汰。

生物医药领域的洗牌是常态,寒冬只是加速器。行业生存逻辑日趋清晰——不仅要有领先技术和优质管线,更要具备持续融资和盈利能力,两者缺一不可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The 2025 Biotech Graveyard》——Fierce Biotech;
  • 《美国“药谷”困境与中国机遇:全球生物制药格局的深度调整与战略转向》——华尔街透视;
  • 《医药裁员潮终止日》——药事纵横。

https://finance.sina.com.cn/tech/roll/2025-11-17/doc-infxspkh6661259.shtml

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