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看见孩子》:爱,从看见孩子开始

文 | 有书君 · 主播 | 周周

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
欢迎来到本期精华版解读。

今天我们要讲的书,叫作《看见孩子》。这是一本讲述如何重塑亲子关系的科普类心理书籍,但它不仅仅适用于父母,还适用于非父母群体,因为它讲述的是该如何关注孩子,以及自己的内心成长,如何提升情绪调节能力。

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,要从看见孩子、看见自己开始。那么,什么是“看见”呢?

从心理学角度讲,“看见”可以分为四个层面:

第一层是看见外在的行为,用的工具叫行为心理学;

第二层是看见内在的认知,用的工具叫认知心理学;

第三层是看见再下一层的情绪,用的工具叫情绪心理学;

最后一层是拨开情绪迷雾,“看见”人的本性,“看见”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,还是性本恶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往往只会“看见”第一个层面,即孩子的外在行为,而且“看见”的往往还是孩子不好的那一面,例如不听话、乱发脾气、不爱学习、畏难、胆小、固执己见、和兄弟姐妹争宠,等等。

为了矫正这些“坏”行为,有些育儿专家会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奖罚机制,实施一些管教举措,如奖励小红花、关禁闭、剥夺游戏时间,等等。表面看这些举措逻辑自洽,能快速起效,但从长远看它会对亲子关系构成伤害,并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。

这本《看见孩子》告诉我们,作为父母我们的育儿目标不应是单纯地矫正孩子的行为,而是要培养一个本性善良、认知到位、情绪稳定、自信有韧劲的“人”。

所以我们要把行为与认知、情绪和本性分开,从四个层面全方位地“看见”我们的孩子。

本书的作者贝姬·肯尼迪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,被誉为“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”。与此同时,作为妈妈,她还养育了三个健康活泼的孩子,可以说既有理论研究也有育儿实践。

那么,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她在书中的精彩主张。

善意养育,“看见”孩子的所有情绪

《看见孩子》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,在第一部分贝姬分享了一系列的育儿准则,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,叫作“善意养育”,就是说父母要相信自己和孩子本性善良,都富有同情心和爱心,都是善良的人。

这话听起来很普通,但真做起来却很难很难。

尽管没有哪个父母会把孩子往坏处想,可一旦亲子冲突激烈时,父母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孩子“居心不良”,要么故意撒谎,要么故意挑衅父母的权威。

比如父母会质问孩子:

“你以为这样就能蒙混过关吗?”

或者

“你就非得跟大人对着干吗?”

正是基于这一负面假设,传统的管教理论主张要惩罚孩子的“坏行为”,比如关禁闭、剥夺游戏时间等。

但贝姬认为孩子的本心是好的,那些坏行为只是坏情绪导致的。它们不应是评价孩子的标尺,而是洞察他们内在需求的重要线索。

比如有个3岁的宝宝对着刚出生的小妹妹大喊:

“把她送回医院去!我讨厌她!”

它透露的需求线索是“我渴望被父母关注,我害怕被忽视被抛弃”。

比如大孩子谎称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,背后藏着他深陷学业困境、苦苦挣扎的无力和恐惧。

所以说父母要学会透过所谓的“坏”行为,看到藏起来的那个“好”孩子,否则孩子就会把父母的负面评价予以内化——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是个“坏孩子”,于是通过苛责自己、惩罚自己来打击那个“坏孩子”,只留下父母认可的那部分自我。

而这种人格的不完整,最后会引发更可怕的心理问题,让家庭关系变得更紧张。

那么,父母该怎么“看见”那个藏起来的好孩子呢?答案就是给孩子的行为找一个最善意的解释。

比如有一对父母想在大宝生日那天带他出去吃饭,而让外婆照顾二宝。二宝听后气冲冲地吼道:

“我讨厌你们!
你们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妈妈!”

假如我们是那对父母,此刻该怎么回应呢?下面有四个选项:

A:你胡说什么?我们刚给你买了新玩具,你到底有没有良心?

B:你这么说真让父母伤心!

C:走吧,让他自己平静下来。

D:哎呀,听得出来你非常生气,我们能一起聊聊吗?

相信大家已经意识到了,哪个选项才是真正的“看见”。

第一个选项简单粗暴地把孩子的反应跟“被惯坏了”“没良心”画上等号;

第二个选项则是对孩子的潜在威胁,威胁他的感受让父母受到伤害,孩子会因此害怕父母不再爱他;

第三个选项传递出的信息是:父母认为孩子的感受是错的,并对孩子的痛苦漠不关心。

所以最后一个选项是最佳的,表明父母不仅“看见”而且“理解”了孩子的情绪:

“二宝也想给大宝过生日,因此他很难过,也有些妒忌。
他小小的身体装不下这些强烈复杂的情绪,这才说出伤人的话。
我们要看到他那颗被刺痛的心。”

与此同时,贝姬还提醒父母要“看见”孩子的所有情绪,尤其是负面情绪。

大多数父母希望看见孩子处于“快乐”情绪中,希望他们永远快乐,而对其它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会“忽视”或“视而不见”,但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韧性。

心理韧性指的是孩子们在体验到各种情绪,包括失望、痛苦、沮丧等负面情绪时,仍能坚持自我、相信自我,最终从压力、失败、错误和逆境中走出来,活出真正的自己。

所以“看见”孩子的第二条原则就是:心理韧性比快乐更重要。

有些父母认为有心理韧性就意味着能克服困难、取得成功,但两者并不具有直接的相关性。

相反,心理韧性和痛苦直接相关,它是一种忍受痛苦的能力,是哪怕暂时没有结果,也仍旧能让孩子气定神闲、不失自信,进而获得更持久的快乐。

不过,有些父母会不自觉地扮演起“情绪警察”的角色,把孩子的不开心视为天大的事,要想方设法地让孩子摆脱它们。

比如孩子抱怨跑步慢,他们夸孩子学习好;

孩子说同学过生日没邀请自己,他们开解说这个同学没邀请几个人,没邀你不算什么。

但这样的解释不仅无法缓解孩子内心的失望和焦虑,反而会传递给他们一些错误的信息,比如怀疑自己的感受是错的,或者因为觉得难过、害怕而感到羞耻。

他们想要摆脱这种感受,但越是努力越觉得焦虑,越挣扎感觉就越糟糕。

所以说作为父母,我们与其帮助孩子避开不高兴,不如教他们如何应对不高兴,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。

举个例子,亲人去世了,父母与其跟孩子说他们去了天上,不如直言相告:

“我想告诉你一件事,你听了可能会难过。
爷爷昨天去世了。
我和你一样,都很难过。
你要是觉得非常难过,就哭出来吧,那样会好受些……”

因此当孩子因为痛苦而哭泣时,父母要做的就是坐下来陪伴,让孩子觉得自己并不孤单。

我们要允许孩子“看见”自己的情绪,慢慢排解这些情绪,我们要教会他们:

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,但我们可以和挚爱的人一起,度过这段艰难时刻。

减少羞耻感,谨守父母的职责边界

好,接下来我们聊聊“看见孩子”的第三条原则,那就是“减少羞耻感”。

有对父母跟贝姬倾诉道:

“明明是姐姐把妹妹惹哭了,但就是不肯道歉,太不懂事了!”

还有父母说:

“儿子不会做数学题,我们好心辅导,他还发脾气,真是顽固不化!”

还有“我女儿被开除了,她却骗我们说没有,为什么要撒谎成性呢?”等等。

贝姬提醒父母们,或许是因为做错了事,或许是无法达到要求,孩子就会被“羞耻感”卡住,他们觉得自己是个“坏孩子”,并为此感到羞愧,于是躲进内心的堡垒藏了起来,此时他们的外在表现就是拒绝道歉、不愿意接受帮助,或撒谎等。

作为父母,我们必须要识别这种羞耻感,帮孩子们从“被卡住”的状态摆脱出来。

比如在第一个例子中,姐姐把妹妹惹哭了却不肯道歉。拒绝道歉是羞耻感的典型表现,表面上看孩子显得冷漠无情,实际上她是被自己的“坏”和羞耻感吓到了。

她不敢道歉,因为一旦道歉就意味着自己真地变成做错事的“坏孩子”。

如果此时父母意识到孩子被羞耻感卡住了,就不要继续催姐姐道歉,而是先按下暂停键,安慰姐姐说:

“我知道说对不起很难。
你还没准备好,那么我先帮你给妹妹说吧。”

让这事儿先告一段落。等父母发现姐姐不再被羞耻感困扰后,再继续这个话题:

“说对不起的确很难,作为大人我都觉得很难!”

然后看看姐姐会说些什么。

当父母用共情和理解告诉她自己不是个“坏孩子”,而是一个可爱的、有价值的、父母在乎的“好孩子”,她就会从羞耻感中解脱出来,态度有所松动,会以各种方式向妹妹表达歉意。

这里要提醒的是,羞耻感造成的心理影响会长期存在。

比如有些父母认为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儿子一哭就斥责他“脆弱”“不像男子汉”,于是孩子不得不藏起内心的脆弱,假装“坚强”。

这会让他的焦虑不断累积、发酵,直到彻底爆发。

更重要的是,羞耻感会通过代际进行传承。

所以父母在努力觉察、减少孩子羞耻感的同时,也要花些时间对自己进行反思:

比如我的哪部分自我得到了认可、共情和接纳,哪些自我被隐藏了起来?这些隐藏部分对现在的我有什么影响?等等。

这是第三个原则:减少羞耻感。

接下来我们讲述最后一个原则: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。

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,而父母的职责就是要设置行为规则、接纳和共情,为孩子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。

那什么是“设置行为规则”呢?

我们来看个例子。

有位妈妈有两个孩子,大女儿小蕾和小儿子小凯。俩孩子玩积木时产生了争执,小蕾气得抓起积木就往小凯头上扔。妈妈制止她说:“不准用玩具扔弟弟!”可是小蕾根本不听。

遇到类似情况,很多父母的本能反应就是先口头制止,但这并不是有效的干预措施,因为正在气头上的小蕾不会听,小凯受伤的危险仍然存在。

此时妈妈应该要给小蕾制定行为规则,也就是告诉女儿妈妈会怎么做,并用行动阻止她的危险行为。

比如说,小蕾妈妈可以告诉小蕾:“我不允许你乱扔玩具!”

然后站在两个孩子中间,用身体护住小凯,并把积木挪到小蕾够不到的地方;或者把小蕾抱到其它房间,坐下来陪着她慢慢地冷静下来。

这些措施,就是在为孩子设置行为规则。

那么告诫孩子“不准扔”和“我不允许你扔”,这两个句式有什么区别呢?

告诉孩子“不准扔”是父母要求孩子抑制住冲动。但孩子大脑中负责抑制情绪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还未发育成熟,这相当于父母提出了一个他们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
而且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控制住自己,等于给他们传递这样一个消极信号:

“我发现你情绪失控了,但你得自己解决!”

这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无助感,因为他发脾气是在向父母求助,请求大人来控制局面,给他带来安全感,但却被无情地拒绝。

而“我不允许你”的句式则不同,它告诉孩子“别怕,我来帮你控制”,并且父母还采取了一系列行动。

这会让孩子感到安全,因为对他来说很可怕的情绪失控,父母却能轻而易举化解。

他会跟着学习,并把这种控制力内化为内心的强大力量。

除了通过“设定行为规则”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,父母还要通过接纳和共情,做孩子情感的守护者。

其中,共情是指父母要理解和体会孩子的所有感受;而接纳,就是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情绪是正常的、合理的,这会帮孩子减少他们的羞耻心。

这是父母在家庭系统中的职责,那么孩子的职责呢?

作者贝姬认为,孩子的职责是通过感知和表达情感来探索学习。他们需要探索自己能力的边界,在家中能扮演的角色,自己有多少的自主权,在尝试新事物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挑战等等,通过这些探索和学习获得成长。

在这一过程中,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展现出各种“坏行为”,比如挑战父母的权威,比如撒谎、发脾气等等。

从某种角度看,这也是探索学习的一部分,他们以家庭为沙盘,模拟以后步入社会该如何表达情感、试探边界,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而这些早期的探索和学习,会让孩子们一生受益无穷。

培养一个自控自信的“好孩子”

前面我们讲的是“看见”孩子的四条规则,接下来我们讲讲如何利用这些规则,解决很多父母在育儿时遭遇的两大“痛点”难题:

一个是孩子自控力弱,喜欢乱发脾气;

一个是孩子不自信,遇到事情总会害怕畏惧,或担心自己做不好。

先看第一个痛点,如何应对孩子乱发脾气?

首先父母要正确地对待孩子发脾气,把它视作孩子健康发育中的一个必备环节,因为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幼小时顺从听话,同时又期待他们长大后勇敢果断,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去努力争取。

如果父母能意识到发脾气的好处,就不会因此而懊恼,而是把它视作一个机会,帮孩子掌握沟通的技巧,引导他们通过冷静的沟通,而不是通过“发脾气”来表达诉求,争取自己的权利。

当孩子手中有了“新武器”后,就不会再无理取闹了。

但如果孩子在发脾气时出现了一些攻击性行为,比如摔东西、踢人、咬人或者捶打自己等,父母就要先“设置行为规则”。

具体来说父母要明确告诫他们:“我不允许你怎样怎样”,并通过行为措施约束住孩子不再摔东西,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。

接下来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相对“安全”的房间,坐下来陪着他,并时刻准备着制止他的危险行为。

父母可以这么说:

“我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你的安全。
我会在这里陪着你。
我知道你难受,但我不允许你打人,也不允许你打自己!”

此时父母尤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,要有意识地放慢语速,语气要柔和而坚定,这能进一步安抚孩子的激烈情绪。

我们可以跟孩子这样讲:

“你是个好孩子,只是情绪有些不稳。
我会一直陪着你,你可以生气、哭泣、尖叫,都没问题!”

除了上述安慰,父母还可以夸张地做几个深呼吸,并有意识的让孩子听到。深呼吸有助于缓解紧张、压抑的情绪,让心境变得平静。孩子会注意到父母的做法,也会跟着学习。

通过这些做法,父母给孩子传递的信号是:

“你可以把情绪表达出来,因为这会让你觉得舒服;
但我不允许你进行破坏或伤害,因为这会让你变得更加难受。”

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与安全后,他的情绪火焰就会慢慢熄灭,恢复平静。

最后父母可以通过复盘,帮助孩子探索学习。这场情绪风暴过去后,有些父母会长出一口气,想赶紧翻篇儿。但对孩子们来说,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,学习如何控制情绪。

因此一家人可以坐下来回顾、反思,看看类似情况下如何做得更好。

这是针对孩子乱发脾气的解决思路,育儿中的第二个痛点是孩子感到自卑,不自信。

而要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才是自信?

有的父母说自信就是自我感觉良好,对自己感到满意;所以在育儿时他们以全方位的表扬为主,生怕孩子会对自己感到失望。

但这其实是对自信的误读。

真正的自信不是始终感觉自我良好,而是能全方位地信任、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。

它让孩子们相信“我完全知道我现在的感受,我的感受是真实的;但不论有什么样的感受,我都觉得很自在,都可以做好我自己。”

那父母该怎么帮孩子培养自信呢?

最重要的是说出孩子的感受并表达接纳,再解决问题。

比如当孩子说他不想参加足球训练,父母与其说“可是你很喜欢足球啊!”不如找到孩子不想去的原因,例如孩子觉得训练变难了。

父母要承认“畏难”是一种正常的情绪,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想办法,比如建议教练适当降低难度等等。

而在表扬孩子时,我们也要注意表扬的方式。

比如表扬孩子画画画得好,我们可以问:

“你是怎么想到把这些色彩调和在一起的呢?”
“你是怎么想到要画园林呢?”

而不要简单地说:

“你拿到了一等奖,真棒!”
“你真有天赋,连校长都夸你画得好!”

这是因为前一种夸奖模式会告诉孩子,父母关注的不仅是他的产出成果,还有他的思考过程;关注的不仅是他的外在表现,还有他的内心世界。

其实,很多时候孩子真正在意的并不是表扬,而是父母是否关注自己,愿意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
比如,拿孩子打篮球这件事来说,孩子的内在表现就是兴趣、努力、尝试新事物的意愿,等等;

而外在表现则是进球数、比赛结果。

父母越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,孩子就越会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,相信这种声音,自然也就变得更加自信了。

好,讲到这里,《看见孩子》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就介绍得差不多了。

这本书告诉我们,不要通过外在行为的好坏对孩子做出评价,而是要把行为视作洞察孩子内在世界的窗口,用共情、联结走进孩子的内心,看到他的善良。

其实,孩子所有的“坏”行为,都源自对亲密感和安全感的渴求。

这就要求父母耐心陪伴,要“看见”孩子通过“坏”行为释放出的渴求信号,“看见”他们深陷在痛苦、羞耻等负面情绪的泥潭里,等着父母用爱与亲密,帮他们恢复自由。

不仅孩子需要爱与亲密,大人也同样需要,尤其是对自己,我们也要给予接纳、共情和陪伴。

我们要对孩子、对自己说:

“你可以做你自己,哪怕现在你感到痛苦,你也仍然可以做自己。
你要和自己在一起,你所爱的人也会和你在一起!”

好了,讲到这里,《看见孩子》这本书的精华部分我们就全部介绍完了。

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如何了解孩子、认识自己、改善亲子关系的内容,请继续关注本周接下来的共读安排。

我是周周,下周我们不见不散!

发布于:天津

https://k.sina.cn/article_5392517485_1416b496d019019dku.html

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